哲学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哲学维度研究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成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加强东西方交流合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1]。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高层引领推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

发挥平台作用。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国内外各个领域专家、学者也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不同角度和立场的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在第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包容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亚洲人民自古崇尚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组成了一个文化多元、和睦共处的大家庭。中华文明素有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优良传统,在互尊互鉴中与其他文明共同进步。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是维护亚洲和平的重要社会基础。新形势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更加活跃,为增进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搭建了桥梁,为国家间和平解决分歧和矛盾提供了思想支撑,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

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杨正泉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作了主旨演讲:“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是实现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两个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的深刻、灵活运用——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亚洲、扩展到世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各种优秀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形成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人民应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3]。

外交部前部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认为,中国已经并将继续虚心听取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各方合理的利益和关切。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不搞封闭性集团,不针对第三方,与其他区域合作倡议和机制建立合作关系,欢迎域内外国家以适当方式积极参与。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会涉及很多经济和人文合作项目,欢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各尽所能[4]。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教授潘华琼指出,在审视当今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以及亚非合作问题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文化的影响力。文化虽然不是生产力,但可以根植于民间,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实际上,“一带一路”上的人类交往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每个人都是某种文化的载体,他们既可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也可以传播自己的文化,还可以坚守自己的文化。这是文化相遇时可选择的三种态度。中国文化偏于保守,但也可以在坚守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现在“一带一路”的立足点就是对外开放,这也需要我们一方面要输出和传播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拿来[5]。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认为,“一带一路”必将是一个针对旧经济模式进行改革的漫长过程,也必然是将历史文明与未来发展模式相互连接的进程。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物的交流走廊,而且也是精神交流的纽带一样,“一带一路”将要穿越如此广袤的陆地与海洋,连接起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习俗和传统。如果没有文化间的交往和交流,这一宏伟蓝图难以成功实现。如果不能克服任由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主宰这一广阔而复杂的网络局面,这一计划必然像以往的各种发展主义模式——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主义模式一样,因对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的破坏而招致失败和报复[6]。

上一篇:真文学是非职业的在年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活动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