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但整体是呈上升趋势。这种发展趋势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内在性的规律恰恰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和唯物历史主义观点是一致的,符合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我国的发展也一直遵循这种发展规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不断探索中国的发展方向,无论是政治、经济、教育还是生态环境,都经历了曲折和稳步上升的发展历程,并且通过不断的修正、前进,取得了目前的成就。因为我国的发展既不能照搬他国的经验,也无先例可循,所以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线,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成熟的方式方法,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不断总结这些方法路线,发现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哲学体系,而政治哲学体系的过渡性也必然伴随着一个过渡时代。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并一直存在于事物本身中。这是事物的本质,具有客观性。采用这种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全面的,不会出现片面性,既不会出现形而上学,也不会出现主观片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出内因,先发展局部,由局部带动整体,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不断完善发展体系。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建设体系逐步完善,多方位、多点面,全面铺开,每一步发展都互为因果,既有独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除了经济建设,治党治国各个方面,也在积极推进。法治是发展的保障,也是管理国家的方式方法。为促进经济发展,更要注重法治建设的基础地位。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该过程虽然曲折,但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始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改革不断深化、制度不断完善,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依法治国才能有成效。我国只有向法治化、制度化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有助于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体现了哲学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公有制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弊端开始显现。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在1949—1978 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前30 年,我国经济陷于长期的增长停滞。当时中国经济采取了一条政府主导发展重化工业,通过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实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赶超,这就为后来经济停滞埋下了伏笔。在这种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通过运用哲学思想,我国从动态的发展角度正确审视了经济增长中的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最终解放了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之后,我国对以往结构主义的发展战略重新进行了思考,不断发展家庭联产责任制,把农村生产搞活,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发展。随后,我国把农村的改革经验推广应用到了国有企业,促使劳动力从低生产效率企业向高生产效率的其他部门进行转换。1992 年,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验的积累,道路越来越清晰,而这种发展模式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纵观1978—1992 年的经济发展史,是不断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向指导实践工作,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今,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能力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三、教育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运动原理来全面阐述教育规律,可以统一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如果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一致,也就出现了矛盾问题,要针对矛盾的主次方面,运用矛盾的原理来解决问题,让我国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采用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理论,进一步说明教育哲学的科学性,符合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需要。新时代下,中国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都要符合国情变化,教育改革要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要求。要运用辩证唯物论来改变教育的理念、方法、手段和内容,使其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要统一学生的思想意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用辩证法进行理论创新,用动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教育,使伟大梦想得以实现。文化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能动性的社会主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普及科学技术,可以增进文化知识,提高并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经济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上一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个哲学维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