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原载《哲学研究》2018年10期
“自然”的观念,因其最能体现道家哲学的核心价值,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王弼《老子指略》论老子之书云:“故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其《老子注》中,“自然”一词出现有三十六次之多,足见王弼心目中该观念的重要。郭象注《庄子》,更在此前知识和思想积累的基础上,以性、分、独化等发挥“自然”之义,提出“自然即物之自尔耳”等论断。现当代的道家研究者,也极其看重“自然”的观念,并在跨文化的思想背景下阐释其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1)在各种解释之中,张岱年先生以“自然”为“自己如此”的说法是基础性的,为学者们广泛接受,成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2017年,王中江和曹峰等学者组织了一个以“自然”为主题的讨论会,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二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老子自然观念的文章,认为在《老子》中,“自然”和“无为”的主语分别是万物、百姓和道、君主,所谓“自然”,即指万物或者百姓“自己如此”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需要道或者君主的无为作为保证。(参见王博,1995年)当时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老子,并在政治的意义上进行讨论。本文希望结合道家思想史,,对“自然”观念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讨论。这个讨论将更关注“然”的双重含义及其在哲学史上的特殊价值,进而思考“自然”观念更丰富的内涵。
一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自然”一词的出现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显然是老子的贡献。一般而言,一个新词汇或概念的“创造”总是基于某种思想表达的需要。既有的词汇不能够表现某种新的思想,所以需要发明新的词汇。以《老子》为例,如“无”“有”“玄”“自然”等均属于此列。另外还有一些词汇,虽然之前就被使用,但在新价值的基础上,被赋予几乎全新的意义,《老子》中的“道”“德”“天”等便是如此。概念的创造在大多数情况下有迹可循,这种“迹”既可以在语文学的意义上被讨论,也可以在思想史意义上进行探究。以“自然”一词的成立来说,语文学和思想史的角度都有帮助。
如很多学者已经指出的,“自然”是由“自”和“然”两个词组成的。这给我们分别讨论“自”和“然”的意义提供了基础。老子乃至于整个道家传统对于“自”的强调,我们可以在由“自”开始的若干词汇中得到直接的印象,如“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自命”“自知”“自胜”“自爱”“自贵”“自矜”“自见”等。值得注意的是,以“自”开始的词汇随着所指称主语的不同,有着明显的意义差别和相互之间的关联。如自知、自胜、自爱(以及不自生、不自矜、不自见、不自贵)等是就侯王或圣人而言,强调的是权力的自我节制,和“无为”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意义链。而对于百姓来说,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和自然等则意味着获得了某种自主的空间。在老子那里,“自然”明显是对于百姓存在状态的一种价值要求,
上一篇: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