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第36卷第5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9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Sep.2019
论二十四节气的哲学息蕴
孙玲
(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宣城)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在长期观测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它由最初的\"四时八节”逐渐演化定型。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方面长盛不衰,它所包蕴的丰富哲学思想,如贵生意识、阴阳五行思想、天人和谐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事生产生活、敌摄自然环境,解读天地运行的集体智慧和美好追求。二十四节气的哲学意蕴亟须系统的梳理和当代语境的阐释,这对更好地理解、传承经典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四时八节;贵生;阴阳五行;天人和谐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262(2019)05-0018-05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长期观测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的智慧结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业已成为学界热点。就二十四节气而言,近年来相关学术论文数量众多,如《生态视角下二十四节气的有益性话语研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二十四节气中的有益性话语,文中涉及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与自然对话,从而进行诗文创作,留下璀璨的文本话语空间。E再如《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之理论研究》一文独辟蹊径,从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意识的认知体系构建角度指出,二十四节气是对周而复始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实践总结,同时也是人们体悟自然、向往和谐美好生活的认知反映。図就二十四节气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其多集中在文学语境的阐读、文化妪变的梳理,以及生态保护理念的影响等方面,偶或涉及其中所含哲学意蕴,如天人和谐、万物共情等,但多以此为抓手进行较为宽泛的文化探讨。在梳理二十四节气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从中国古代贵生意识、阴阳五行思想、天人和谐理念三个维度,探讨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重要哲学理念及其对现代生产生活的深度启发意义。
一、“四时八节”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现今关于二十四节气较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是时,古人根据观测日月的运行轨迹来确定农时,创设了“四象”说。何为四象?《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间日为白日,宵为夜晚。日中、宵中为一年中白日、夜晚等长的一天,那么仲春、仲秋即春分、秋分。日永、日短分别为一年中白日最长和最短的一天,那么仲夏、仲冬即夏至、冬至。四象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也就是四时。《周礼?春官宗伯》也有记载:“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⑷这说明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四时之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天文学与农学的发展,在四时
*收稿日期=2018-10-1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淮南子》中的神话研究”(SK2016A0732);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研究”(JS2017HGXJ0039)
作者简介:孙玲,女,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18
上一篇:哲学家董仲舒的思想:一切以君权为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