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知行合一”体现了中国哲学思维特质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3

耕耘20年写就《阳明大传》

著名宋明儒学研究专家束景南。

1968年大学毕业,束景南被派往大别山下的解放军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两年后,束景南被分配到一家农村民办中学,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束景南拿出随身的《阳明全书》天天捧读。

那时他身边只有一部给教师查字用的《康熙字典》,接下来的8年,束景南就用这部《康熙字典》,逐渐读懂了《阳明全书》。也渐渐发现,明代思想家钱德洪虽是王阳明的门人学生,但他修的《阳明先生年谱》,其实错误很多,生平还留下那么多空白,一些离奇的神话故事根本不足为信。

《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束景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阳明的一生都没搞清楚,怎么搞得清楚王阳明的思想呢?”束景南冒出了为王阳明写大传、为他正名的念头。可身在农村,哪有做学术的条件?束景南退而求其次,搞起了文学创作,写了不少跟农村生活有关的小说诗歌。

上世纪70年代,束景南走出了乡村教师的小天地,来到上海,成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重返大学读书,束景南第一次听说,系里的朱东润先生在1949年写过一部《王阳明大传》,后来亡失不传,束景南为王阳明写大传的念头又苏醒了。束景南的导师蒋天枢,是陈寅恪最器重的弟子。束景南近水楼台,最早读到了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他被陈寅恪写传记的独特理念方法震撼到了,心中那个为王阳明作大传的信念更强烈了。但他一开始并未直接研究王阳明,而是先去研究了朱子学,并撰写过《朱子大传》。

这个愿望,在心里想了20多年,一直没实现。1995年,天缘凑巧,束景南被调到浙江大学工作。浙江是王阳明的老家,束景南和王阳明就这么“相遇”了。从此,束景南默默耕耘20年,近距离研究王阳明其人。2020年,这部《阳明大传》终于写出来了,他也仿佛放下了心头一生挥之不去的精神重负。

写出历史人物的“心态世界”

束景南始终坚持的研究方法就是一切凭史料说话,据事实立论。

在写这部皇皇巨著前,他花了十余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王阳明的资料,爬梳的史料多达二万余种。他至今仍保持着“查阅苏州大学图书馆全部古籍藏书唯一人”的纪录。

阳明学长期以来面临着缺少新资料的尴尬局面。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曾说:“由于资料缺乏,五百年来关于王阳明的一生及其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错误很多,空白也很多。国内外学界早期待有一部详密完备、真实可信的王阳明思想传记著作问世,以打破国内外阳明学研究长期的沉滞局面,推动21世纪阳明学研究的发展。”束教授为了搜集到更多新资料,把浩如烟海的大型古籍丛刊丛书全都查阅了一遍。除了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室,束教授还常到中文系图书馆查资料,那里有很多老先生留下来的线装书。为了查找王阳明的诗画作品,束教授在浙大艺术学系资料室翻阅了大量的书法和绘画资料,通过细致地研究书画上的题诗、批注、跋文等内容,找到了一些从未被发现的王阳明佚诗、佚文。

束景南秉持写人的“心态世界”的传记理念。“要把历史人物,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有意识的自我,而不是把它抽象为某个哲学原理与思想信条的空洞的象征符号。”所以,束景南一方面细读《柳如是别传》,一方面又选读了西方大家写的思想传记,比如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与《罗素传》、库恩的《康德传》、艾尔曼的《奥斯卡·王尔德传》、梅列日可夫斯基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理查德森的《毕加索传》等,他甚至还重读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学习他们的历史叙事方式,束景南就是这样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真实的王阳明来。

访 谈

人人心中有良知,老百姓天天在用这个道理

读+:历来人们喜欢谈王阳明的“龙场之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束景南:王阳明一生对良知心学的漫长探索上,在心学认识的进程中,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心悟”,所谓的“龙场之悟”,名声很大,但不代表只有它一个。王阳明的“心悟”是一个又一个的,但历来人们喜欢把他的“心悟”搞得很神秘,越说越玄。

其实“心悟”,不过就是人在经过长期思考,刹那间生发领悟到的一种新认识、新感知,它是新认识对旧认识的顿悟、超越,新感知对旧感知的顿悟、超越。这是人的认识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认知飞跃现象,并不神秘。

上一篇: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转变,东汉时期,哲学辩论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