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学习理科,为什么学位却是哲学博士?西方学位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8

现在留学是一件很普遍的事了,很多人拿了外国的学位,却不清楚自己学位的来历,闹了不少笑话。有些人到国外留学,并且博士毕业,但拿到学位证书的时候,总会很纳闷:我学得是理科,为什么拿的是哲学博士学位呢?其实,这不是学位证书发错了,而是西方学位制度的一个特殊现象。

学习理科、法学,或者跟哲学不搭界的学科,最终获得“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一般美国简写为Ph.D.,英国则常写为D.Phil.),这并非学校发了假证书,而是大学系统内部的传统规定。

“哲学博士(Ph.D.)”跟哲学系扯不上任何关系,要搞懂哲学博士是怎么回事,得从博士(doctor)这个词说起。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doctor”是医生的意思,但其实这个词的原意是“教师”。上溯词源,可以追踪到中世纪,当时天主教把一批对早期教会知识传承与理论发展有贡献的圣人,追奉为“教会圣师(doctor of church)”。这是将doctor作为教师最早的案例,后来,它变成了学位制度的专有名词。

人类文明的高等教育分三个阶段,分别是学士(bachelor)、硕士(master)以及最高等的博士(doctor)。Bachelor原本的意思是“学徒、助手”;master代表“老练的熟手、师傅”;doctor则专指“教师、老师”的意思。

在中古时代(公元476年—1457年)的欧洲,原始大学不像现在的综合性大学,有分门别类,学科齐全的专业设置,当时的大学基本分四门:文艺、神学、医学与法学,毕业了就算社会栋梁和人才,严谨的学位制度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后才大致定型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博士旨在培养高等教育体系里面的教学人才,也就是说,读到博士毕业,就能跟自己的老师称兄道弟,成为同事了。

一般而言,中古时代欧洲的“哲学博士”这个词,最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严格地来说,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德国指的是以普鲁士为首的德语文化圈)。在德语文化圈中,中古时代的“文艺(arts)”学科大类,被称为哲学(philosophie)。以普鲁士的柏林大学(今天叫做柏林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为首的一批学校,进行教学制度改革,在哲学学科中推出了“哲学博士”这个学位。

所谓哲学(philosophy),是由两个希腊词根构成的,大致上philo,可以当成动词“爱”来理解,sophia是名词“智慧”,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就是philosophy——哲学,也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在普鲁士教学制度改革的语境中,所谓“哲学博士”,并不仅仅指学习形而上学,或者哲学史的博士,而是要求具备以下四种能力的高级人才:
首先,有自主搜集知识的能力。
其次,有构筑知识体系的能力。
再次,能够从事原创性研究并拿出成果。
最后,必须经过论文答辩。
只有经过这样的高要求训练出来的学术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说才算是触及了“哲学”的范围了,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是本专业的有智慧者,所以被称为“哲学博士”。

普鲁士的教学改革大获成功,欧洲国家纷纷效仿,甚至影响了刚成立的美国。当时美国百废待兴,大学寥寥无几,根本没有高等学位制度,于是很多美国青年才俊,从哈佛、耶鲁等大学毕业后,如果还想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得专门去德国进修拿博士学位。有鉴于此,以耶鲁为首的美国大学,在十九世纪中叶也引进了“哲学博士”的制度。

英国人总是跟欧洲大陆唱反调,在德国设立哲学博士制度的同一时期,英国发展出自己的研究型学位,称之为“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简称D.Sc.或Sc.D.)。不过,学术圈是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团体,总是特立独行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交流麻烦,到了二十世纪初,英国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科学博士学位,开始采用德国和美国的制度,引入哲学博士学位。原先的科学博士,变成了学位中的“太上皇”,只颁发给“具有优秀贡献,超乎一般哲学博士之上”的人,从一个真实学位转变为荣誉性质的虚拟学位。

上一篇:哲学思考:中国精神的核心在中国人的思想和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