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金基德的电影作品更值得称赞的是其在诗、哲两方面的建树
欣赏过金基德的电影作品,我们会知道他向来不是,以拍那种恢弘霸气的所谓“大片”著称。金基德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诗、哲两方面的建树,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的,自然是他丰硕的枯禅成果,其形式上的探索无人可及。
作品也是个人风格的代言,透过这些电影作品,我们也能看到金基德在创作上,整体的一个突破、前进历程。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与宗教救赎式的悲悯情怀。
金基德就这样在作品中慢慢洗尽铅华,随着金基德电影的风格,由偏激残酷过渡到冲淡平和,他镜头所捕捉的那些人物,也逐渐从暴力极端走向平静淡定,从只为活着转向享受生活。
金基德已经从最初那个,激怒暴戾的愤青导演转变成了一位顿悟体佛、超然物外的哲人导演,金基德也带着他的作品,从穷困潦倒无人知逐步走向世界电影的中心。这些体现的又何尝不是一个中年男人,更为圆熟智慧的世界观呢!
金基德的电影总是带有一种,极强的寓言色彩与个性化抒写的禅趣,而作品中淡淡隐含的忏悔、赎罪等情绪,所以,我们看到金基德总是试图,通过他的电影去从人性角度剖析问题,更致力以一种更人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金基德将宗教般的救赎思想都融入到电影中
这些画面以外的功课体现的就是,金基德倡导的宗教般的救赎思想,这种思想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同西方一些电影艺术大师建立在原罪论、性恶论等哲学思想,之上的影片主题思想是有本质不同的,金基德认为人本性善,扭曲人性的是残酷的现实,他对人性始终抱有希望,一如佛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关照。
这也使得金基德导演的,电影视角能更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内部,片中角色能自主地改造现世,从而使其电影具有浓厚的人性感召力。
在纷繁复杂
、
代际更迭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佛教文化似乎是一个,凝固的因子渗入进中国电影的肌理,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和意义,是一个无法忽视和规避的存在,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所产生的,持续性、普遍性和惊人性的影响,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上而且在世界电影史上,都留下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影像证词。
二者之间所构成的文化场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值得时代深入研究的话题。但中国电影的生产,总是缺少终极情怀和形而上的精神,所以在整体上中国电影缺少,体现哲学思辨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也就难以出现,能将镜头深深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师级导演。
相反,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在,精神领域默然的掉过头去,而义无反顾的拥抱票房的,在市场经济中迷失的电影人。金基德一直是以,重视剧本的低成本电影作品著称,他那些涵义深远、极具禅意的电影,也可以为日后我国商业电影环境中的,小成本文艺片提供借鉴,这对我国的电影创作不失为一种成功经验。
如果要给金基德的电影定性,按照惯常的思维和划分方法,他的电影可以划入艺术片行列。但这样的划分还是太简单,实际上金基德的作品是很好的融合了,商业元素的艺术电影,这种融合呈现的就是表象与深度并存。很多时候我们欣赏金基德的电影,即使人物保持不说话的状态,也不会产生沉闷无聊的观影感受。
这就是金基德的高明所在,不靠一味离奇曲折的情节取胜,主题才是他影片的主体,他偏好截取生活的某一截面,表达特定的主题,只要观众跟随导演的指示把握住了主题,就不会走入对电影理解的迷途,自然不会失去对影片的兴趣。
金基德的个性特征作品,成为一种新语言艺术
整体上而言,在韩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上,金基德始终坚持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为其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同时这也为金基德带来了,名誉蜚然的世界性关注。
金基德一直提倡电影创作,要在彰显艺术性的同时突出个性化,他电影中不同寻常的思维模式,带着些戏谑与挑衅像一把锋利冰冷的解剖刀,直指人的内心最深处。
所以总能从他的电影中,看到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世界的荒诞无常、现实的残酷无情以及人性中,善与恶的交织缠绕。
一直以来,金基德导演坚持小成本的电影操作手法,取得了精致的艺术效果,获誉无数的他,给许多电影人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这其中必然也得包括,正在电影路上探索前行的中国第六代电影人。
上一篇:哲学的思考(3)空间和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