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北大哲学系教授仰海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5

仰海峰简介: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研究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哲学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与当代思潮等。出版《<资本论>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等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

长江日报讯 因热爱而踏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路的仰海峰,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哲学理论、马克思与当代思潮等。学术实践上,仰海峰力图开辟新路径,他是国内率先使用“资本逻辑”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

“在前辈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

仰海峰出生于安徽潜山,少时常走上10余公里路,到镇上上学,砍柴、割麦、放牛等农活,他都干过。

“抄了同学的志愿,没法儿改。”讲起自己为何学了哲学,仰海峰自己乐得哈哈大笑。回头看,正是这样的偶然,让仰海峰走上了一条自己擅长并喜欢的路。

1988年,仰海峰被南京政治学院录取,进入哲学系学习。本科毕业有过短暂任教经历后,再次回到学校读书,直至今日。

在与哲学为伴的日子里,仰海峰花了很多时间“走进”哲学。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他不知读了多少遍。

织下一张严密的哲学逻辑图后,他又想方设法地寻找新的路径。硕博期间,仰海峰写下了后于2006年出版的专著《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的主体部分。20多万字,源于读书时代的笔耕不辍。

仰海峰主张学者要有理论自觉,对许多理论热点问题,仰海峰总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他常常告诫学生,记住某一个学者或一个思想家的观点是无用的,分析出这个观点是如何得出才最为重要。要敢于去质疑前辈,并一定要学会在前辈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

仰海峰说,如果每一个研究者都往前走一步,中国的学术就推进了,这个推进便是中国本土话语建构的推进。

拒绝“跟跑”,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

“我不是跟着跑,我其实是要找到它的问题,找他们的问题的症结在哪。”在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仰海峰拒绝“跟跑”,而是发现问题,思考答案,促进自身理论建构。

他一直认为,研究马克思的哲学,除了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外,还要形成一幅“知识地图”。这幅地图的横坐标是社会变迁,纵坐标为思想变迁,我们所研读的思想家都应该在这个地图上有其定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理解从马克思到当代的理论走向,我们才不会成为当代任何一位思想家的门徒。

仰海峰不但注重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他还努力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他曾特别撰文《如何凝炼研究思路》,分享如何做好研究的经验。

仰海峰认为,做学术跟摄影类似,拥有扎实的理论逻辑基础,相当于有了一个好的相机镜头。如果没有相机镜头,“风景是进不来的”。若关于学术的风景进不来,那学术思想和学术品格便无从说起,更难以推动中国话语的建构。而拥有扎实的理论逻辑,唯一的办法就是多阅读多理解。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持开放视野,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从实践标准的讨论,到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再到我们当下的资本逻辑的讨论,其实这就是一条我们自己走出来的中国本土的研究思路。”仰海峰十分关注1978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进展,他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逻辑。

在他看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的建构,而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持有开放的视野,既立足于本土实践推陈出新,又拥有客观的理论辨析能力,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话。

理论的建构最终也是为了指导实践。仰海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是具体的社会历史生活,这是我们理解哲学的重要切入点,而不是将社会历史生活装到传统形而上学的构架中。

“中国的学术,要靠一代代传承下去。”当被问及如何理解“与时俱进的传承”这句话时,仰海峰这样回答。

上一篇:“先声”胡福明:一个哲学人眼中的“变与不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