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汪信砚简介: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在海内外出版著作和教材2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40多项。近期还被武汉大学研究生票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并获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称号和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信砚。
汪信砚师从著名哲学家陶德麟。在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里,他沿着导师的思想之路,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力求从哲学上探寻中国道路。
对待学术,他是“尖锐”的,曾对以洋教条崇拜为表现形式的新式教条主义进行批判,并独创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对待学生,他又是温和的,他将哲学思考融入课堂,深受学生喜爱,由学生票选成为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为人类福利而劳动”
汪信砚走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路,既偶然又有必然。1979年高考之后,他因高中政治课教师一句“你的政治考分不错,就报哲学专业吧”的玩笑话,误打误撞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
四年的大学学习,他深深爱上了哲学专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科毕业后,他考取了本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1988年又获得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
过去几十年间,他曾面临过各种选择和机会,但始终还是坚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吸引我,是由于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汪信砚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处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是人类伟大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曾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汪信砚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他而言就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历时六年编纂《李达全集》填补学术研究空白
作为著名哲学家陶德麟的学生,汪信砚继承导师衣钵,致力于传承从李达到陶德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术传统,置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思想接力中。
早在2005年,他就尖锐批判了以洋教条崇拜为表现形式的新式教条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西解马”,即以现代西方思想家的理论来解读和阐释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范式,并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整个中国哲学研究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他说,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中国道路的哲学探索和哲学表达,才能不断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时代性发展。
汪信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在研究生涯里,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不同时期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的哲学探讨,对全球化问题、现代化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问题、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等作了深入研究,书写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
他意识到,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提高到总结规律的水平,就必须加强微观个案研究,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代表人物的独特心路历程、高度个性化的哲学创造及其理论贡献。基于这样的初衷,他于2010年开始了《李达全集》的编纂。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李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一生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论著,是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思想资源。”汪信砚说,对李达的论著进行整理和研究,本身就是一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恢宏历史的探索和展现,能够为今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重要启迪。
编纂团队集结多个学科领域数十位专家、学者,历时六年,对李达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的思想进行了极其繁难的研究和勘校工作。2016年12月,共计20卷的《李达全集》正式出版,填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文本整理和研究的一项空白。
上一篇:啥,哲学也能为人生的烦恼找答案?看过这本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