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郭齐勇:近50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涌现的新议题和新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2

?

【导读】1982年衡阳召开“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郭齐勇和学长、同学随着导师萧萐父前往,亦随师拜访张岱年、石峻、任继愈、冯契等老先生、老前辈,并结识了他们的弟子;1980年代初,汤一介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请来梁漱溟等前辈讲课,郭齐勇作为第一班学员聆听;1988年,随周辅成、方克立、李锦全和导师萧萐父等前辈,出席香港法住学会霍晦韬先生主办的第一届“唐君毅思想国际学术会议”,亦促成了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的学术交往,郭齐勇和罗义俊、景海峰、李宗桂、颜炳罡、黄海德等与台湾的曾昭旭、王邦雄、李明辉、林安梧结成了友谊和学术、思想深入交流。

1988年,郭齐勇(左一)与导师萧萐父(中)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香山出席会议时,郭齐勇与石峻、虞愚、杨宪邦、萧萐父、张立文、金春峰先生合影(均郭齐勇提供)

进入新世纪前后,提笔撰写《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十讲》及最近出版的十卷本《中国哲学通史》时,这些场景时常浮现在郭齐勇面前。转眼间,前辈学者筚路蓝缕,开创了中国哲学学科,至今有了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撰写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时,郭齐勇遵循着三个向度。第一,放到人与至上神、天地、天道、祖宗神灵,也就是天人关系、神人关系中加以理解;第二,宇宙的生成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三,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伦理的关系问题。中国的宇宙生成论,以及内在的人文主义是中国哲学的特殊属性。将这种特殊精神概括起来,就形成了存有的连续、生机的自然、普遍的和谐、创造的精神、秩序的建构、德性的修养、具体的理性、知行合一等观念。

?1998年6月,郭齐勇在哈佛大学拜访史华慈教授(郭齐勇提供)

日前(4月14日),在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建所5周年之际,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郭齐勇应邀做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当代发展”主题演讲,从纵向梳理了100年间发展史,重点讲述了当代的50年间,中国哲学史在面上和点上的发展和突破,并做了简单评议。讲堂依据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刘依平整理加以编辑,以飨更多讲堂听友。

4月14日,在海南的郭齐勇应邀出席在线讲座,讲述中国哲学史百年回顾与当代发展(李念截屏)

当代中国哲学的人文系谱与理论关怀

在前辈学者的影响下,一代一代学者成长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创见,构成了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图景。我在这里略举其要。

*中国哲学史研究,海内外研究者均有建树和特色

国内学者,像北京的牟钟鉴提出了“新仁学”,陈来提出了“仁学本体论”,蒙培元提出了“情感哲学”。上海的杨国荣对伦理学、形上学的当代重建,吴震有很多关于日本儒学和宋明理学的研究成果。山东的颜炳罡和北京的赵法生,对“乡村儒学”有很强的关怀与实践。南京的赖永海有一系列关于中国佛学史的专著,洪修平有关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系统研究。还有深圳的景海峰有一个团队,包括李大华、王立新、问永宁、王兴国都在那里发展。当然,这里所举难免挂一漏万。

海外学者像安乐哲的“角色伦理”学说——他是加拿大人、美国学者,现在常住北京,是中国哲学史的著名专家,他和他的弟子们讨论角色伦理很火。海外的黄勇、李晨阳对比较哲学有研究,倪培民在美国讲《论语》、翻译《论语》,刘笑敢的诠释学、反向格义说,黄俊杰的诠释学、郑宗义的儒学研究等等,大家都在努力地从各个方面探究中国哲学。

就整个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界而言,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都是特别活跃的。一百年来,从王国维、梁启超、谢无量、胡适、冯友兰、张岱年、郭沫若、侯外庐、孙叔平、萧萐父、冯契、陈俊民等老一辈学者一直传下来,传到我们这一代,不同的传统之间有一种会通的发展。所以相较于前辈学者的工作,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议题。

*政治与伦理哲学:以相隐

上一篇:深化西方哲学史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