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我们花了两天时间讲解完了“形而上学”的意义,随着这个话题的终结,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也将完结,不过柏拉图并没有走远,过段时间我们又会重新提到他。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笛卡尔德《第一哲学沉思录》。
在上一讲的最后,我们留下的问题是:“为什么‘形而上学’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是个贬义词呢?”
究其原因应该找到黑格尔那里。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静态的、教条的、机械的、片面的思维方式。也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才用一套动态思维-辩证法,来取代传统的“形而上学”。
我们熟悉的马克思辩证法其实也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所以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面,“形而上学”是不好的,甚至是邪恶的。
说到“辩证法”其实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就已经有所接触:苏格拉底那套不断反诘的提问手段就是原始形式的辩证法。一开始先顺着对方的话说,说着说着就推导出一个矛盾,因为这个矛盾的出现,就会不断地逼迫对方对其进行修正,这样层层推导下去终于会把对方逼到死角。
这个方法也被称为“思想的助产术”,所以苏格拉底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原创型的哲学家。当然,辩证法的涵义在历史长河不止一次的发生过改变。
康德的“二律背反”,康德就把它叫做“辩证法”。因为在从正题与反题之间分别推导出矛盾之后,就应该想办法去化解这个矛盾,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让思想更上一层楼。
到了黑格尔的时候,“辩证法”又在思维方式之外有了宇宙规律的含义,然后经过马克思的升华就有了我们最熟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稍微有点学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伟大领袖的经典哲学著作《矛盾论》,在这本书里有两句话特别有立场,也特别值得我们研究的话,原文如下: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
所以我们会发现“辩证法”也好,“形而上学”也好,包括很多哲学大词在内,它们的涵义都不太单纯。当我们看到这些概念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把上下文的语境搞清楚,否则很容易出现认知失调和理解偏差。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文章的最后惯例给您留一个思考题,这个题目我们之前就已经问过,却没有进行过分析和解答,那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不过这个问题真的很经典,希望您能够参与讨论:“我思”真的足以证明“我在”吗?
上一篇:《哲学思考:思想史上的伟大论辩》:阅读伟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