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三苏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4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 年),雅典人。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早年随父学艺,后来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曾从阿那克萨戈拉问学,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经常在公共场所与人讨论哲学、道德、社会和艺术等问题,以其渊博的学识才能享誉当时。他曾三度从军,在战场上有出色表现。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贵族统治,是雅典" 三十僭主" 贵族寡头政府重要人物。雅典民主派推翻" 三十僭主" 统治后,以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自杀身亡。苏格拉底没有写下著作,有关他的思想行事,主要是见于他的学生克塞诺芬尼的《回忆录》和帕拉图的对话集中。1.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辩证法。
目的论
目的论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这是从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中得出的。
苏格拉底青年时钻研过自然哲学,一度对阿那克萨戈拉学说产生兴趣。后来,他感到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种种论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认识到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释。他说:" 有人认为天是一个漩涡,绕着地转,使地固定不动,又有人认为地撑着天,是一个扁平的槽。他们从来没想到把这些东西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正是一种要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而苏格拉底就企图从事物中找出这种" 担当一切,包罗一切" " 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 ,这就是" " ,即" "。苏格拉底说:" 这正是我乐意知道的本原。" (以上引文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64页)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对自身完善的追求。所谓" " 就是事物的目的性。苏格拉底又视" " " 神力"。他说神具有" 能一下看见一切,听见一切,无处不在,并且同时照顾到一切事物" 的权力和本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1 页)。苏格拉底把事物的最终原因归结为神所决定的目的" " ,反对自然哲学的因果决定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苏格拉底既然以目的论取代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那么,在他看来,对自然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他曾借雅典太阳神德尔斐庙门楣的题辞" 知道你自己" 来表明其哲学主张,这一主张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出现了重大意义的转变,由自然转向人。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回来,置于城邦之中,并且把它引入家庭内,使之成为探求生活、道德、善恶所必需的东西。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把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人,深入到人的心灵,他说:" 首先并且主要地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49 页。)苏格拉底由此建立起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
苏格拉底指出,人的德性包括勇敢、节制、正义等等,这些好的品质构成人自身的善。而这些品质是由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所以,每个人都潜在地具有德性。但他认为,现实的、具体的德行是相对的、矛盾的,可以因人所见不同而异,或以为善,或以为恶,只有在理性指导下德行,才是真正的善,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了善之所以为善,才是真正的美德善行。所以,他提出" 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不会有意为恶的。
人之为恶,皆出于愚昧无知,不了解善所导致的。苏格拉底所谓" 美德即知识" 的知识,并非指有关事物的具体知识。在他眼里,那班掌握一些具体知识的" 智慧者" 实际上是无知之徒。苏格拉底在此所说的知识,是理性的对象,是通过理性的探求而获得的各种具体道德的" 共同本性"。亚里士多德指出,苏格拉底力求追寻道德的" 普遍定义" ,也就是道德的一般或概念。
这种美德的

上一篇:《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早期哲学之八原子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