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观念图志》:哲学就是生活,必须带着些儿烟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9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哲学终极三问,带着些许禅思,带着些许哲理,也带着些许诘屈聱牙的执着。

喜欢哲学,却每每被其中拗口的逻辑拦住追寻的脚步。《观念图志》这本书,用漫画加解说的形式,阐述了66则哲学思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带着些烟火气儿。


本书的作者赵汀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碰巧他又喜欢画漫画,碰到快乐的可以用图像表达的事情,随手诉诸笔端,这是他休息的一种方式。

研究哲学的赵汀阳擅长漫画,在朋友们的建议下,他在精选的漫画下配上哲学方面的文字,漫画增加了趣味性,文字解释了漫画,深入浅出,读后在明晰生活中的哲理的同时,又被漫画的幽默风趣逗得开心一笑。

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烧水壶中发明了蒸汽机……日常生活在有心人眼里,处处皆学问。

20世纪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擅长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获得启发。他说过他父亲是个生意人,他对待哲学问题也像他父亲那样“把帐一笔一笔地算清楚”。当过小学老师的维特根斯坦,个性独特,总是在课堂上思考问题,对于想不通的问题,他很坦率,总是对学生说:瞧我多笨,这个问题还想不通。

维特根斯坦是对的,哲学关心的那些问题,永远不可能彻底想通,哲学家只能像瓶子里的苍蝇一样狂飞,机缘巧合才能飞出瓶子。


维特根斯坦把哲学工作看作是“治疗”,对语言和思想的治疗,克服“着魔的语言”,正如医生治疗疾病,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明确疾病诊断,对症下药。

一幅扎针的漫画生动地诠释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态度,首先给自己扎针,然后针对有病的世人,扎针下药,愈人愈己。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盛,可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越来越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转化可以用哲学中的帕累托改进来说明。


在社会中,如果发生某种变化,没有人的处境变得更坏,而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这种情况理论上应该大家都满意,但是事实上并不是。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和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过不去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与个人利益核算单位有关,以个人为单位来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产生缺乏现实感的想象。人们对他人麻木不仁,只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于是难免妄想通吃。

二是人们所理解的好往往与公正相关,即便无人吃亏,但是有些人额外占便宜,这样的情况属于不平,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这种不平就等于不好。这有些像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们不满的不仅是绝对贫困,而且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导致心里痛苦及社会地位低下,非常大的差距会使没有比过去更差的人们的生活失去意义。

当然大多数人想象的好,不是平均而是公正。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力求公平公正,但是绝对的公平公正是不存在的,只能在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前提下,相对保持公平公正,帕累托改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作为一名社会人,在社会、职场、家庭中都占据一席之地的我们,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五种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人处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自己的需要和因实现需要的要求是不同的。此时,我们需要仔细倾听自己的心声,明确目标,制订计划,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


任何自我提升,大都是从理论学起,孔子批评学而不思这种态度,就像某些职场年轻人,有志于提升自己本是好事,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深度思考,不及时复盘,看起来很忙碌,但是收效甚微。

上一篇:《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晚期哲学之二斯多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