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名哲学家李泽厚逝世的消息今(11月3日)晨传出后,有关他学术著作与生平回忆的内容也在网上纷纷浮起。这位1950年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并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蔡仪展开激辩的著名学者,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批判哲学的批判》《华夏美学》《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等作品,影响巨大。
对哲学最初的兴趣
源于12岁时的“精神危机”
李泽厚曾透露,自己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想到:“人是要死的,那么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终极谜题的出现,成为他后来对哲学感兴趣的最初起源。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并开始自学感兴趣的课程,研究谭嗣同。他自己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的弯路。后来有的人看我写文章很快,以为这是天分,其实我是下过笨工夫的。
李泽厚作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他同时也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史,“我看哲学史,同时看几本,读柏拉图,就同时看韦伯的、梯利的、朗格的,还有罗素的,看谁讲得最好……西方哲学史就这样学下来了。”
李泽厚说,康德和黑格尔对他影响最大。“他们两人给的不是论断,而是智慧;不是观点,而是眼界;不是知识,而是能力。”当年读康德《判断力批判》时“眼下一亮”的感觉,他一直记得。
“美学热”高峰期
他每出一本书人们都奔走相告
或许会有人不解:为什么哲学学者总在谈美学?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学起源于哲学,本是哲学的一部分,到了近代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美学中的根本思想,基本上都来自哲学。
事实上,很多学科原本都曾是哲学的一部分,比如科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它们也都是到了近代才独立出来。李泽厚的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中,最重要也最具创造性的,就是后来广受重视的“积淀说”——所谓“积淀”,是指人类在与动物分野后,为求生存,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客观世界,而这漫长过程也逐渐形成了人类自身的、尤其是心理的改变。
李泽厚由此提出:美是实践的产物,也是积淀的成果。这一“积淀”理论,也贯穿于他后来几十年的思想史研究和康德研究中,一直到他晚年“情本体”哲学本体论的提出,都与此直接相关。可以说,这是他全部理论研究的核心观点。
李泽厚作品《美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正是“美学热”在中国达到高峰的时期,也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另一位知名学者易中天曾回忆说:“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
不过,虽然《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认为,自己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为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这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
“你讲情感,那还算什么哲学?”
进入21世纪后,李泽厚通过《历史本体论》一书,将自己的哲学构想概括为“情本体”。他认为:人是生理存在,更是心理存在;人是精神存在,更是历史存在。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素来重视理性精神,从柏拉图到康德,都把理性、情感、意志分开解读,从这三个方面生发出哲学、艺术、伦理等。所以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才会显得格外特别,并因此而“出圈”,被许多普通人所听闻。
李泽厚
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则同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他自己也曾提到,当年社科院哲学所有位同事听他讲起“情本体”的构想时,十分惊讶地说:“你讲情感,那还算什么哲学?”但李泽厚坚持认为,讲情正是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他把人性中情感的部分视为“最后的实在”和“人道的本性”,也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智慧。
上一篇:哲学的本命: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