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不懂哲学的人读读《中国哲学简史》:或天翻地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14

多年前,入职一家某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个行业本身属于脑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是对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在公司的迎新培训会上,公司创始人亲自授课,整个演说过程自然是口若悬河、语惊四座,但至今还能清晰记得的是他的一个观点:一般人特别是本公司员工不要去读哲学类的书,没什么用。


大概率而言,民营企业或私人企业的老板们都不太会喜欢爱读哲学书的员工,即使他们心中明明知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样一个道理。老板们花钱雇你来上班,自然是想让你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工作上,是希望你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提升业务能力上,员工对老板的价值也在于是“工具人”而不是“觉醒者”。

但一个人的人生除了工作还有生活。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绝不会因为你是个优秀员工就自动消失、不会出现。无论你怎样努力工作升职加薪,都有单靠努力工作肯定解决不了的种种人生问题出现。其实,读哲学书并不是对提升工作能力没用,只是一般来说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用;而爱读哲学书的员工,更容易看清各种真相,很可能不太好管理,特别是在那种跳槽率比较高的行业内,老板们的各种洗脑术容易失效。

普通的打工者、白领,应该读一点哲学书。如果只看眼前,哲学似乎和多数人的工作内容、业务能力完全无关,但只要你踏上领导岗位,读过哲学类的书和没读过哲学类的书,这其中的差别会很快显现出来。一般来说,完全没有哲学思维能力的人,升职空间会被专业所限,某个专业管理岗位就是你的顶点,再想往上爬不太可能。


就算你没有任何雄心壮志,只想靠着专业能力混口饭吃,事事图安稳、过日子随波逐流、听凭别人安排你的人生,你也需要读点哲学书。因为,人这一辈子总要活个明白,若你现在不这样想,等年龄到了、时机到了,你自然会想要活个明白,晚明白不如早明白。一辈子活个稀里糊涂是件可悲的事,也很少有人能一辈子稀里糊涂又安安稳稳活到老的,各种挫折、打击、不幸、艰难总能唤醒你思考人生,而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就算你是个工作狂,一门心思只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但还是有一系列人生切要问题,需要你读点哲学书:你总得分清善恶、对错吧?你总得面对、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吧?你总得安身立命、成家、养育子女吧?这些都需要用到哲学智慧。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有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创业者和私营企业老板,应该读一点哲学书。想创业而不读哲学书,就和上战场枪里没子弹一样。正所谓世事如棋,别人都是走一步看得清后面十步怎么走,你是走一步看一步,那你就完全没有任何赢的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企业,要想正常的经营下去,不让某些意外因素轻易将公司击垮,就得对整个世事人情、时代趋向、社会常识有个基本的总体正确的认知。

哲学是什么呢?哲学就是人类中头脑最好用的那些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创业者学习这样的哲学知识,创业成功的概率一定远远大于不学哲学的创业者;私营企业老板学习这样的哲学知识,在企业一步步做大的过程中可以少犯很多错,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会更足。

至于政府官员和各种大企业的领导者,他们必定有着基本乃至较高的哲学素养,要不然他们断然到不了那样一个位置,或者说在那个位置上根本呆不住。但对于这类人来说,多学一些哲学知识,一辈子去学哲学活到老学到老,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候这甚至是一种必然的自我要求。


中国儒家哲学讲究内圣外王,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环境里,做不到内圣,则很难真正做到外王。身不修、家不齐的时候就去治国、平天下,一般都很难有个善终,这在当今社会生活里其实处处可见。

哲学就像人的精神骨头,没有这样的骨头支撑,人在精神上就站不起来、做不到顶天立地,而只能像婴儿一样躺着、趴着或者爬着走路,即使勉强蹒跚学步,也总会动不动就跌倒、摔趴下。

上一篇:弗朗索瓦·朱利安:从欧洲哲学视角探解中国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